从我国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看,只要保持6%左右的增长速度,预定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可实现。
面对这样的新股,投资者几乎没有任何获利机会,融资方成了惟一的赢家。因此,推进发行制度改革,赋予投资者更多话语权,形成买家和卖家的公平博弈,将上市公司以公道价格卖给投资者,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好保护。
上市公司是价值的源泉,投资者收益从根本上说只来自于上市公司。不仅是普通投资者有这种感受,机构投资者同样如此。增强股市的投资功能,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。从投资者的角度看,博取差价依然是主要的获利方式。(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1年05月09日 18 版) 进入专题: 投资市场 。
庞大集团上市首日暴跌两成多……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。因此,综合各种因素来看,这十年来,A股的投资者并没有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。 下一步粮食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从现在起到秋粮新粮上市是市场调控最敏感、最关键的时期。
今年最低收购价采取多元主体的方式,加上市场已经存在不稳定预期,使贸易商和加工商形成涨价预期,加入到抬价抢购序列。也有物流不畅等因素的推动,还有西南干旱、通胀预期增强导致市场预期变化的影响。所以,玉米竞拍,在北方经常流拍、成交率很低,但在南方想买玉米买不到。减少市场流通量来托高价格。
为什么今年粮价异常波动? 今年国内粮价走势出现新的动向:大米、玉米、小麦轮番涨价,不断创历史新高,涨势不减。就是使粮源集中到国家手中。
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倾向。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给予解释。我个人认为,今年应暂停临时收储政策,取消运输补贴政策,让玉米收购回归市场化机制,让市场机制分担政府沉重的调控压力。既要维护市场稳定,也要保护农民利益。
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宏观调控所面临的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。去年秋粮上市前,各方面均预测玉米将保持连年丰收。这体现在,政府通过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,掌握了大部分粮食,粮食市场供应主要靠政府拍卖提供,政府主导了整个粮食市场,政策主导着市场的走向。第二,国家托市收购政策逆向调控,支撑玉米价格走高。
对此,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。其政策含义是,政府调控的负荷越来越大,调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。
目前对多元托市机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。今春西南地区持续大面积干旱。
二是受通胀预期影响,水稻等粮价快速上涨,对玉米价格形成传导效应,加之国家实行临时收储和收购运输补贴等托市政策,农民预期玉米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空间,因此持粮待涨、择机而售。个中原因,除了粮价的传导效应——即受大米、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外,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,就是托市政策效应。从长期看,粮食价格将呈周期性波动、整体攀升趋势。究其原因,一是去年东北产区受旱灾影响,玉米减产较多,农民对价格预期较高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粮价出现这样的密集的波动。三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,农村金融服务不断改善,农户获取备耕资金的能力显著增强,农民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。
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,将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。这样也增加了对调控政策针对性和精准性的要求。
但形势却完全出乎预料。第一,虽然库存充足,但有效供给趋紧,粮价看涨预期增强。
而加工企业抬价收购,也助长了农民惜售心理。我注意到媒体在最近一段时间对粮价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,其中保持稳定、稳定预期的基调为数不多,部分报道涉嫌炒作。
尽管8月初俄罗斯粮食出口禁令,没有某些炒作机构想象的粮价上涨幅度那么大,但是CBOT(芝加哥商品交易所)市场也做出剧烈波动的反应,小麦价格上涨50%。目前玉米供需区域结构值得关注,大概玉米储备70%是在北方的主产区,30%在南部销区,但是,玉米消费大部分却在南方销区。这样使市场对政策变化反应相当敏感,如前所述,任何政策的细小变化,对市场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。这是我们在下一步搞调控政策整体设计时需考虑的问题,如果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我修复的作用,调控可能会走向一个死胡同。
需要讨论的是,在今年价格较高的形势下,是否应该出台托市政策?托市采取多元执行主体是否可行?我们认为,托市由单一执行主体,改为多元主体,强化了托市机制,但弱化了调控机制。库存充足,政府具有粮食宏观调控的坚实物质基础。
为什么今年不同品种粮食会轮番涨价?今年从西南的大米涨价开始,3月份玉米开始价格大幅度上涨,玉米的价格还没有按下去,7月小麦价格又开始上涨了,这样的轮番涨价,也是多年不多见的,这也是很困惑的问题。但今年却一路走高,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现象。
北方企业可以到北方参与竞拍,南方企业只能参加南方粮食的竞拍,形成一个相对割裂的市场。2009年秋粮上市以来,产区农民大多观望等待,惜售心理较强。
但是,粮价出现大起大落,在一两个月以内就上涨10%,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。下一步粮食调控的目标是千方百计稳定市场预期,多管齐下防止粮价异常波动。可2004年以来,一下子出现3次,隔两年就有一次价格波动,粮价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粮食是一种由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,由于生产空间布局的广泛性、时间分布的集中性以及市场信号影响的滞后性,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。
第三,对价格预期较高,产区农民有惜售心理。第二,粮食供求区域性矛盾突出,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势越来越明显。
国内政策实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政策一旦出来,就难以刹车止步。只要今年调控政策得当,完全能够确保今年价格合理、市场稳定、农民增收。
第二,进一步完善收购调控政策。托市主体的多元化,并不会减少市场扭曲,反而有可能由于收购行为的异化而增加市场垄断,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。